画册工艺之装订方式
卷轴装:
卷轴装始于帛书,是由卷、轴、飘、带四部分组成的、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。卷轴装型制,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(一般为木轴,但也有考究者),以轴为轴心,将书卷卷在轴上。缣帛的书,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;纸写本书,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,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。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“飘”的、质地坚韧而不写字的纸或丝织品,飘头再系以丝“带”,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。阅读时,将长卷打开,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。阅毕,将书卷随轴卷起,用卷首丝带捆缚,置于插架之上。
卷轴装这种装订形式应用时间最久,它始于周,盛行于纸本书初期的隋唐,一直沿用至今。现今书籍虽均用册页装式,但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。
l?旋风装:
放在插架上的旋风装书籍,外观上与卷轴装是完全一样的。它与卷轴装的区别,只有在展卷阅读时才得以看到。一般卷轴装的书卷,是用一张张粘连起来、外观上是一张整张的长条纸书写文章的;而旋风装则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,按照先后顺序逐次相错约一厘米的距离,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上面(或先粘书页后装裱)的。展开平放,错落粘连,形如鳞次。故又名“龙鳞装”。就其翻阅的状态而言,犹如旋风旋转一般。
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化而来,它形同卷轴,内装书页,鳞次相积,逐页翻飞,对于这种装订形式,历史文献上的记载与现在仅存的唐朝吴彩鸾手写《唐韵》实物相合,无庸置疑。它是中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。
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《唐韵》,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。
l?经折装:
经折装是将一幅长卷,沿书文版面间隙,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,形成长方形的一叠,首末二页各加以硬纸的装订形式。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。从外形上看,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,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。据说,这种形式始于唐朝末年。经折装书籍,有的一面印字,有的两面印字。佛教、道藏,古代奏折、书简多用之。
经折装这种装订形式现在仍被采用。
经折装的后期,又出现了一种将经折装的前后封面连为一体,即用一张稍大于经折装之两个版面(加书脊厚度)的硬纸,将折叠成长方形经折装的首末两面粘连,并将书背包裹起来的装订形式。这种装订形式出现在经折装通行的后期,是经折装的变种,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晚期形式。
l?蝴蝶装:
简称“蝶装”,又称“粘页”,是早期的册页装。蝴蝶装由经折装演化而来,大约出现在唐五代时期,盛行于宋朝。宋代版印书籍,最盛蝶装。
蝴蝶装的方法是把书页依照中缝,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、对折起来,再以中缝为准,将全书各页对齐,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,最后裁齐成册。“蝴蝶装”?的书籍,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、飘舞,故名之为“蝴蝶装”。
蝶装优点有:1、便于一版内刊载整幅图画,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作两半,不便阅览;2、因插架时书口向下,四周向外,如遇虫鼠咬损,不易损及文字;3、蝴蝶装书籍存放插架时书口向下,灰尘不会进入书内,对保护书籍有利。
其缺点是阅读时,每翻阅一面则遇到两个空白面(无字面)。蝴蝶装因有此弊,为后来的“包背装”所取代。
l?册页装:
册页装是由卷轴装经过经折装后发展而来的。古代的碑帖、信札、手稿等多采用这种方式。具体做法是将所有装帧之物四周镶嵌纸边或绫边,然后一同裱在硬纸上,再粘在一起成经折装样。与经折装不同之处在于:经折装一版可以叠5-8个折页,然后全部粘在一起成一卷书。而册页装是每一开(书之两页为一开)为一版,一开一开地粘在一起。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。经折装也是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形式之一。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,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“册页装”阶段,随后进化到“包背装”。
l?包背装:
又称裹背装、裹后背,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。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,背面相对,书页呈双页状。
早期的包背装,其包背纸与书页的包裹、粘接方法与蝴蝶装相似,其区别仅在于与包背纸粘接的是订口,而不是中缝;后来的包背装则以纸捻穿订代替了先期的粘接,在订口一侧穿以纸捻,订成书册,然后再包粘包背纸。因其包背纸(封面)包背而不穿纸捻,故称为“包背装”。这种装订形式出现于元初,元末明初多用之。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、《四库全书》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。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,不再出现无字页面,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,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。
l?线装:
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。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。这种装订形式产生于明朝中叶,是由包背装转化而来的。它是我国装订技术史上第一次将零散页张集中起来,用订线方式穿联成册的装订方法。它的出现表明了我国的装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它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:1、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;2、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;3、改包背为露背。
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,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,同时便于修补重订.
线装书出现后,一直沿用至今。从工艺方法上,后来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,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。